网上有关“高中地理气象灾害知识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高中地理气象灾害知识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知识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是文人骚客抒发豪情壮志的资本;是国家兴旺发达,科学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人们独立于世界 文化 之林的基石。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气象灾害,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气象灾害1
主要的自然灾害
(一)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是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灾情重、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1、洪涝:江河湖泊水位急剧上涨乃至决口泛滥的现象称为洪,低洼地区积水过多称为涝。
(1)形成原因:最主要原因是暴雨;其他原因有凌汛(春季)、山洪、融雪洪水(春季)等。
(2)发生地区:洪涝易发生在降水较多的季节和较湿润的地区。因为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较大,导致亚洲洪涝灾害严重。
(3)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区: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以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受灾最严重,包括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
(4)防御 措施 :①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和预报;②工程措施:修筑加固河堤、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建设分洪蓄洪区;③生态建设: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④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拟定居民区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 保险 等。
2、干旱: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异常偏少而形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干旱是各种自然灾害中发生范围最大、影响最严重的一种,也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
(1)形成原因:
自然因素:偶发性或者周期性的降水减少,以及全球变暖等。
人为因素:
①人口的大量增加,导致有限的水资源短缺。
②森林植被遭破坏,蓄水功能丧失,导致地下水和土壤中水分减少。
③人类活动使大量水体污染,导致可用水资源减少。
④用水浪费严重,在我国主要是农业灌溉用水浪费严重,导致水资源短缺。
(2)影响: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我国干旱发生地区:我国大多数地区,如华北(春旱)、长江中下游(伏旱)地区。西南喀斯特地区由于地表水渗漏严重,也容易发生旱灾。
(4)防御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发展节水灌溉,修建引水蓄水工程,选择耐旱作物等。
3、台风:台风是热带和副热带洋面上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近中心(中心为台风眼)风力超过12级。
(1)影响时间:北半球以夏秋季节(7~9月)最为集中。
(2)主要源地:西北太平洋(台风);孟加拉湾(飓风);墨西哥湾(飓风)。台风一般向西及西北移动,低纬度大陆东岸受其影响最大。
(3)影响:台风引起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灾害;同时台风也有利于缓解伏旱的灾情。
(4)防御措施: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建设沿海防护林(红树林)等。
4、寒潮:指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1)影响时间:冬半年,以春秋两季危害最大。
(2)危害:寒潮带来大风、低温冻害、暴风雪、冻雨及沙尘暴等,对农牧业、交通通信、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3)我国发生地区:多影响中高纬度地区。影响我国的冷空气一般经蒙古、西伯利亚及中亚,分三路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易受寒潮侵袭。受地形及路途远近影响,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西部、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受寒潮影响较小。
(4)防御措施:目前对寒潮尚无有效的防御 方法 ,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寒潮警报,是减灾的最主要措施。
5、沙尘暴(扬沙):
(1)发生时间:发生于降水少而多大风的季节。
(2)形成原因:我国北方冬春季节,多大风(冷锋活动),干旱少雨而蒸发大,地表裸露疏松,容易起沙。人类不当活动破坏植被和地表,增加了沙尘来源,是导致沙尘暴日益频繁的重要原因。
(3)影响地区与危害:西北、华北大部、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区是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区。造成的危害表现在:强风、风蚀土壤,沙埋,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交通等。
(4)防御措施:通过气象卫星监测、预报;做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制止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加强国际合作等。
高中地理气象灾害2
1.气象灾害: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主要类型: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
技巧1:台风
多发生时间:每年夏秋季节
地点:多在沿海地区。
形成条件:台风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C以上的广阔洋面上
特点:⑴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⑵北逆、南顺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
⑶结构分:台风眼、旋涡风雨区、外围大风区。
⑷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减灾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发布台风预报或警报。
探测手段:气象卫星。
技巧2:暴雨洪涝: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
主要发生地:⑴我国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均会出现暴雨。主要出现在南方和东部地区。
⑵亚洲是每年全球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
形成暴雨条件:⑴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
⑵强烈的上升运动
⑶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较长。
减灾措施:⑴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
⑵防洪:①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或滞洪区等)
②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订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相结合。
③生物措施:植树造林,营造河流中上游防护林
技巧3:干旱: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主要发生地: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
形成因素:由多种因素引起。
防御干旱:⑴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减轻和避免干旱威胁。
⑵在干旱多发区,选择耐旱的作物
⑶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技巧4:寒潮: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多发时间:冬半年,以秋季和春季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防御方法:(1)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使海上船只在大风到来前返港
(2)提前有关部门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
技巧5:干热风:一种高温干燥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气象灾害。
危害:干和热,风起着加剧干热的作用。
防御措施:(1)适时浇水。
(2)选用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
(3)营造防护林带。
高中地理灾害知识
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和群发性
1、各种自然灾害具备关联性
自然灾害的关联性表现为三方面:
(1)成因关联:同一地域地质灾害生成的关联性。例如:地壳运动导致一个地区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2)主灾诱发:地震→滑坡、泥石流、火灾→疫病;台风→暴雨、风暴潮→洪涝;干旱→蝗灾。
(3)与人类活动的关联性:人类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如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开矿导致的滑坡等。
2、气象灾害具有明显的群发性特点
(1)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发生多种气象灾害:江淮地区梅雨期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夏季容易发生伏旱灾害;冬季容易受寒潮影响。
(2)同一时间不同地区发生多种气象灾害:我国幅员辽阔,夏季,当长江流域面临洪涝灾害时,华北和华南地区面临干旱的影响。
(3)同一时间同种灾害在不同地区发生:2008年春季,我国华北和华南地区同时遭遇严重旱灾;1998年夏季,松花江和长江同时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高中地理气象灾害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气象灾害总结
★ 高一地理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知识点梳理
★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的影响气象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防灾减灾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2020
★ 高中地理所有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期末必备)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集锦
习是每个一个学生的职责,而学习的动力是靠自己的梦想,也可以这样说没有自己的梦想就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责任的表现,也就和人失走肉没啥两样,只是改变命运,同时知识也不是也不是随意的摘取。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 八年级 下地理第六章知识点 总结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地理第六章知识点1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地理位置
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二、地形特征
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三、 气候
1、气候类型: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2、气候特征: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以上。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四、 黑土地和黄土地
1、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
2、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
3、“黑土地”与“黄土地的自然差异”
五、 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一)自然条件
1、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北方地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
(二)主要作物
1、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 种植 小麦、玉米、谷子等。
2、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等。
(三)自然灾害
灾害及成因: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1、解决 措施 :采取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发展节水农业。
八年级下地理第六章知识点2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一、位置、气候、地形
1.称谓:“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
2.东北三省包括:A黑龙江省,B吉林省和C辽宁省
3.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山河大势。
4山环:由D大兴安岭E长白山F小兴安岭如马蹄形分布着K东北平原,
5.水绕:1黑龙江2.乌苏里江与俄罗斯为临,3.图门江4.鸭绿江与朝鲜为临,5辽河,河流6松花江注入黑龙江
6.东北三省气候冷湿,由于纬度较高,又紧邻着冬季风源地,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商品粮基地的发展条件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2、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1)东北三省由于纬度较高,气温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
(2)东北平原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3、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
(1)在春秋季节,由于经常受寒潮的影响,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2)由于大面积开荒,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
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重工业基地的发展条件
东北三省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
2、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依托丰富的资源,东北三省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林等工业部门的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20世纪90年代,由于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东北重工业基地出现经济发展滞后的现象。国家明确提出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八年级下地理第六章知识点3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1. 称谓:文明的摇篮 黄土风情: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
2.黄土高原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如华夏始祖炎黄二帝。
3.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许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和蒙古高原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4范围:黄土高原东起A太行山、西至B乌鞘岭、北连C长城、南抵D秦岭。跨越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
5、黄土地貌景观: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残留的高原面)、梁(长条状的山梁)、峁(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川(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地地区)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二、严重的水土流水
1、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为原因: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
(1)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难。
4、水土保持的措施
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八年级下地理第六章知识点4
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
一、区域全貌
二、现代化的大都市
1、北京的重要功能区:主要包括中央商务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金融街、王府井商业街等。
2、北京的交通网络
(1)北京已经形成了航空、公路、铁路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
(2)北京市区形成了环形加放射状的快速道路网。
(3)城市轨道交通也很发达,并且已初步建设成网。
(4)北京是全国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国际航空港。
3、北京在城市建设中,十分重视历史 文化 建筑的保护和环境质量的改善,目前,正朝着“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目标迈进。
八年级下地理第六章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八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知识点复习
★ 八年级地理下册重要知识点总结
★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 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一章重要知识点归纳
★ 8年级下学期地理第六章教案
★ 八年级地理思维导图
★ 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五章主要知识点整理
★ 中国地理初二下册知识点
★ 8年级地理会考主要知识点
关于“高中地理气象灾害知识点”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亚体号的签约作者“忆梅”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高中地理气象灾害知识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高中地理气象灾害知识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知识...
文章不错《高中地理气象灾害知识点》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