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和指导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

网上有关“如何设计和指导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设计和指导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活动内容与目标的制定很关键

目标是实施科学教育的导向,教师在内容与目标选择制定上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所确定的总目标。其次,在制定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时,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能力、水平的差异,确定不同层次要求的目标、对总目标作必要的调整与分解,努力使每一次小活动的目标,都适合促进本班幼儿能力的发展与提高的需要。再次,应明确每个分目标的确定都是为实现总目标服务的。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选择和设计科学活动的内容,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二、注重在活动前教师对所投放材料的实验

在组织活动前教师应对所投放的材料亲自尝试,以此来确定材料是否适应活动,是否能直指教育目标。在尝试中教师要排除不适合的材料,及对幼儿经验的形成有所干扰的材料。如在设计“物体的下落”的活动中,我在开始时所想的材料有纸盒和积木,但通过活动前自己对材料的实验,我发现虽然两种物体的重量不同,但在同一高度下落的速度基本相同,这样就对于幼儿形成相对于目标物体的重量影响下落的速度的经验有所干扰,于是我放弃了纸盒这一材料,选择了方形积塑并再次尝试,这次方形积塑与积木的下落速度明显的不同。

三、在设计组织活动时要注重导入法的运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将幼儿科学教育列于重要的地位,明确指出“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学前期幼儿由于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心理具有不稳定性,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同时也易厌倦。因此,教师在设计科学活动时,一开始就应注意运用导入活动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感受科学的奥秘,从而产生“我要学”的愿望。只要有了兴趣,就会有动力,有了动力才会有创新和成功。好的导入活动对激发幼儿的兴趣、促进教育活动的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由经验导入

学前期幼儿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尽管这些经验比较直观、肤浅,但由于是幼儿亲身感受的,和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总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兴奋点,使科学探索活动顺利展开。例如:《神奇的小细管》这一活动中,设计中用一个“不小心水洒了,然后用纸擦,但是没有擦干,然后请幼儿来想办法帮我将水擦干”的情景引入,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此环节中让幼儿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来支持他完成这个任务,因为幼儿平时都是用毛巾擦桌子,他们有这个知识经验,知道毛巾能够擦干水。然后在下面的设计中让幼儿知道这种吸水的现象是毛细现象,并想利用一个小细管插入水中来演示出水向上涨的过程,让幼儿直观地观察这种现象,帮助幼儿理解什么是毛细现象,知道水原来是顺着这个小细管向上升的,帮助幼儿提升一个知识经验。所以,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时,我们可以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由经验导入,让幼儿自然而然地进入活动。当幼儿注意到这些问题后,再引导幼儿探究其中的原因,幼儿就有了探究的愿望,探究活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由材料导入

活动中的材料具有暗示性,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材料,归根结底是为幼儿感知、观察、操作准备的,幼儿通过看看、摸摸、捏捏、敲敲等摆弄活动,会产生很强的探索欲望。就像“神奇的指纹”这一活动中,我就提前准备了观察指纹比较常见的用具,像放大镜、印泥,透明胶、纸、笔,幼儿见了便忍不住要去摆弄,我就说:“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你们面前放大镜、印油,你们发现了什么?”幼儿专心致志地摆弄起了面前的各种操作材料,很自然地就进入了探索的过程。通过所提供了人手一只的放大镜使他们看的更清楚,从而能画出不同的指纹形状,了解指纹的特征,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不同的。整个活动幼儿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体现了良好的师幼互动,过程流畅,过度自然、清晰。活动中幼儿能根据用不同的方法提取指纹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

(三)由故事导入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以其典型的人物形象,情节,生动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幼儿。将故事这一形式运用到科学教育的导入活动中,可以很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运用于导入活动的故事大多短小精悍,紧扣活动内容,能很快地切入主题,一般可以选择现成的科学童话小品,也可由教师即兴创编,但故事一定要与活动有关,这样才能通过故事引出活动,发挥故事的导入作用。如在开展《乌鸦喝水》这一活动时,我先给小朋友讲了故事《乌鸦喝水》,然后提出问题,启发幼儿思考:是不是有水的瓶子投入棋子后乌鸦都能喝到水呢?除了这些方法,乌鸦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喝到水呢?通过故事,幼儿都想来玩一玩,试一试对教师的提问产生了很强的好奇心,有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将枯燥、单调的科学知识蕴含在生动的故事内容中,就能使幼儿在情趣盎然的故事欣赏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

(四)由环境导入

科学教育活动还可以利用周围的环境直接导入。环境,是幼儿学科学,进行科学活动的必要条件,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的不断接触中,通过感知、操作等活动,与物体相互作用,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从而获取大量的有关科学的经验。《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指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气氛中,在心理上有安全感,就能使他们集中精力去尝试和探索。如在组织《秋天的树叶》这一活动时,我带幼儿去户外散步,欣赏着美丽的景色,我很自然地问幼儿:“看看这些树,你们发现了什么?”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集中到了对树木的观察上。导入活动的形式相当丰富,除了上述这些外,还可利用儿歌、谜语、游戏等方式导入。在选定课题内容后,要结合实际情况,认真、仔细地选择适宜的导入方法,才能在最快的时间内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主要有效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提出,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比较观察和连续的观察。所以,在操作前老师必须要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操作,效果就肯定不一样了。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提问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技术之一,它能激励幼儿专注于探究活动和内部心理活动,真正实现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在科学活动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提问方式:

1、鼓励性提问

鼓励性提问应面向全体而不是针对某个单独个体,教师应设法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回答问题。如在《电动玩具》活动中,我设计了提问:你是怎样安装电池的?电池上有什么小秘密?找一找安装电池有没有小窍门,好办法,作到又快又正确?这样的提问幼儿就能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2、发散性提问

这种提问没有限定的答案,能够培养孩子的独创性、变通性和精密性,也有利于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滚动活动中,我的的提问就很具体:“哪个物体能滚动?请把它找出来。”提问非常具体,并且让幼儿比较明确任务是什么。并多用“你看看会怎样?”“你发现了什么”等提问。这些发散性的提问,问题很开放,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它可以很广泛的收集孩子们的想法,这一提问可以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3、层次性提问

在教学中设计的提问要有层次性,比如:在《有趣的声音》这一活动中,老师是这样提出问题:“这些材料分别放到小桶中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听起来有什么感觉?”“像你们听到过的什么声音?”在这样有层次的问题引导下,孩子们积极思考与表达,回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共同梳理经验建构科学的概念;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帮助孩子一步一步地去探索发现,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升经验。

另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多种方法、途径、手段,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幼儿园科学教育要求教师在开展科学活动时,应善于发现和尊重幼儿的兴趣,把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纳入科学教育的内容,并变成让幼儿充分动手、动脑的探索活动。教师在活动中,要改变原来的传统角色,由传授者、组织者变成引导者、合作者,支持幼儿的“胡思乱想”,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幼儿讨论、探索、合作、交流和分享,不断为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创设更加开放、有趣、宽松的探究环境。

一、问题的提出

在实施新课程的几年里,随着幼儿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教师比较注重理论学习,但怎样把理论转化为实践还需要一个中介过度,那就是教学活动设计,而设计的关键在于教师。由此,我们提出了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教育的改革,以及人们对科学的动态认识,使得幼儿科学探究教育已受到相当的重视,与其他教学活动相比较,在设计与组织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一些。

二、概念:什么是探究活动?

幼儿探究活动是幼儿主动经历世界,从自己的周围生活和教师提供的环境中主动地观察和尝试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依靠直接经验进行探索,获得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愿意并知道如何去获取知识、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由于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以感性经验为基础,探究学习是帮助幼儿形成直接经验的有效方式。幼儿在活动中带着问题和已有经验自主操作材料、亲身感受与直接体验、发现并自己得出结论,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这种学习方式对幼儿科学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让幼儿亲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方案、动手动脑解决问题——表达交流——得出结论”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孩子在“做”中产生思考和真正的探索、活动的设计是幼儿科学探究的关键,只有活动程序设计得当,才能支持幼儿持续探究的过程,深入地探究某个问题,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也就是说,你所设计科学探究活动能否让幼儿经历这一过程?

三、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主要包括:

教学活动方案设计前的思考、活动目标的确立、对教学活动材料的处理、具体活动方案的设计、调整策略及活动反思等几个方面。

(一)、教师在教学活动方案设计前的思考

1、活动内容的准确定位:

现在,科学教育不同于过去的常识教育,在原“常识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科技、环境保护等内容,所以倡导教育内容生活化,扩展幼儿经验,尤为重要。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是幼儿常见的、熟悉的、不为他们所注意、但又能引起其兴趣的、易操作的内容。教师要发现、保护、培植幼儿可贵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例如,自由活动时,幼儿喜欢将黑板上的磁性教具一块块排队,其实他们对磁铁有所发现并在探索;在玩弹力球时,孩子们将它们压扁又恢复,并且乐此不疲,教师就应因势利导,扩展成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生成科学教育活动。

关于“如何设计和指导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9)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晓兰兰的头像
    晓兰兰 2025年11月19日

    我是亚体号的签约作者“晓兰兰”

  • 晓兰兰
    晓兰兰 2025年11月19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如何设计和指导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设计和指导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

  • 晓兰兰
    用户111904 2025年11月19日

    文章不错《如何设计和指导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亚体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