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三国演义中常考的文学常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三国演义中常考的文学常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三国演义》通过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揭示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
《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搜狗百科-三国演义
2. 关于 的文学常识
千里走单骑-C美髯公关羽,三国演义中是说的关羽保护刘备的夫人从曹营出逃,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但是历史上并无此事!
大宴铜雀台-A曹操,历史上曹操在铜雀台发表了闻名千古的《让县自明本志令》
单骑就主-D常山赵子龙,三国演义上说的是刘备被曹操追杀,妻儿失散,赵云从曹操军队中救出了阿斗(刘备之子).历史上确有其事,但没九进九出,勇猛无匹那么夸张!
舌战群儒-B诸葛亮,三国演义中说的是诸葛亮说服东吴群臣联合抗曹的事情.历史上诸葛亮其实只和孙权单独谈判联盟事宜,并没有和群臣打嘴巴仗!
3. 关于《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帮帮忙吖
《三国演义》
1.《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2.《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挥泪斩马谡等。
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双股剑的刘备,使丈八蛇矛枪的张飞和使青龙偃月刀的关羽。
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5.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6.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例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计。
7.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深化而来的。
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 三顾茅庐 故事: 刘备三请诸葛亮;
成语: 身在曹营心在汉 故事: 徐庶人在曹营不献一策
8.“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 煮酒论英雄 。
9.下面的一幅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六出祁山 东和: 东和孙吴 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
七擒: 七擒孟获 北拒: 北拒曹魏 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4. 有关三国演义的问题文学常识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被称为 “三绝” 的分别是:“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 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历史演义小说大多是虚实相间,主实重虚;古今兼顾,批古判今;一段故事,叙说两朝的情,一个人物,兼具两朝的性。《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张、美化、丑化等等,给予读者一些的启发,照顾到读者希望增长见识,统治者希望巩固统治的需要。它不但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三国历史的真实面貌,还反映了许多明朝社会内容。
三国是一个与明朝迥乎不同的时代,它没有青楼与赌场,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奉行儒家文化,宣扬仁、义、道、德、礼、信、忠、贞、孝、廉、善、美、真,是汉文化的再体现。再对比宋朝、元朝和明朝,它们都有着大量的青楼和赌场,虽然儒家文化是官方文化,但佛教文化在社会各阶层中的影响力更大。因为青楼、赌场等异域民风长久发展,从而使民间渐渐奉行的是兼具华夏文化特点和西域文化特点的市井文化。骄、奢、*、逸、假、丑、恶、奸、强取豪夺思想在民间广泛宣扬。印度社会的浪漫主义作风和佛教文学的浪漫主义文风也在宋朝、元朝和明朝社会有着长久地发展。传奇小说、历史演义小说等浪漫主义文学得到极大发展,官场和战场也都成了游戏场,浪漫主义风行,岳飞遭遇莫须有罪名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三国时代与宋朝、元朝和明朝相比,统治思想、官场风气、社会生态、世态人心差别巨大,古今对比强烈,能充分发挥历史演义小说穿越、批判的艺术特点,让文字更诙谐有趣,人物形象更有艺术张力,同时还保留知识含量这点实枪货,所以使它成为第一部被集结成书的历史演义小说。
5. 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人物简介故事梗概
三国志通俗演义
又称 三国演义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章回体小说
元末明初 罗贯中所著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本书故事贯穿了从黄巾军张角起义到司马氏统一三国的整个时代,以蜀汉为主要势力,详细描写了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人的故事。生动的刻画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前后,诸侯割据的宏大场面。
主要描写的君主有曹操 曹丕 刘备 刘禅 孙坚 孙策 孙权 袁绍 袁术 马腾 董卓 吕布 陶谦 刘表等人。
书中大部分人物和情节有别于历史,甚至为虚构,如想详细了解三国前后历史,还需参考后汉书与三国志。
纯手打
6. 三国志文学常识
1.《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曹操 )和(刘备 ).
2.《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成了( 神算)的代表.在我国四大名著中还有一部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师形象,这个人物是( 吴用),这部作品是《 水浒传》.
3.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关羽 ).这部书中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名字( 单刀赴会).
4.”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熬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 曹操)和(刘备 )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 青梅煮酒论英雄).
5.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说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例:(三顾茅庐、草船借箭 ).
6.”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去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7.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三顾茅庐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8.成语”万事具备,只欠东风”逝根据《三国演义》(赤壁之战 )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缺能把大火吹向曹营的东风.”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9.试举《三国演义》中两例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作战双方分别是:官渡之战:曹操、袁绍。赤壁之战:孙刘联盟VS曹操。
10.桃园结义后,刘,关,张即与黄巾作战,其中黄巾军的首领分别为:( 张梁)(张宝 )
11.《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云长,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过五关斩六将 千里寻兄 )(义释曹操 过五关斩六将 千里寻兄)( 斩颜良、诛文丑)(水淹 襄阳 )( 大意失荆州)
12.《三国演义》中(智谋 )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书中记述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舌战群儒 )(三顾茅庐 )
13.《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中的”三英”指的是:(刘备 )(关羽 )(张飞 )
14.”卧龙凤雏”分别指(诸葛亮 )(庞统 ),与他们有关的一个情节是:( 庞统巧设连环计)(诸葛亮巧借东风 )
15.《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两段话:”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说此话者是(徐庶 ),被赞誉的人是(诸葛亮 ).
16.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是哪一场战役?(赤壁之战 )涉及到哪两个主要人物?(曹操 )( 周瑜).
17.下面描写的人物分别是谁?用两三个词概括其主要性格特点.
(1),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涤,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人物:(诸葛亮 ),性格特点:(神机妙算 )
(2),头戴三叉束发子金冠,体挂四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引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凤赤兔马.
人物:(吕布 ),性格特点:(三姓家奴 )
18.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描写了先后发生在宫渡,赤壁和夷陵的三个弱军打败强军的故事.请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用一句话写出故事情节.
赤壁之战:铁锁连舟,需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9.周瑜,字( 公瑾),东吴( 水军大都督)(官名),有勇有谋,有儒将风度,但与诸葛亮较量却屡屡失败,故死时长叹”既生瑜 ,何生亮 .”
7. 谁有 三国演义 的文学常识
周瑜大。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父母早死,为避战乱,随叔父到荆州,后在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隐居十年,观察天下形势。后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助。他向刘备提出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大计,史称隆中对策。赤壁之战前夕,他亲往江东联络孙吴,结成联盟,一战打败曹操。他又帮助建立蜀汉政权。刘备征吴失败后,於临死前在白帝城将自己的孩子及复兴汉室的大业托付给他。从此,诸葛亮负起管治蜀汉及兴复汉室的重担。他重新与孙吴修好,又平定南方的叛乱,并屡次北伐曹魏,以致积劳成疾,在公元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他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养伤,在生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
关于五的常识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的相关常识: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扩展资料:
对联的起源: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
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百度百科-对联
古文基础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 什么是文言文
1.有关五的文化常识
/view/100694 常用词语 五霸 wǔbà [the five princes] 其说法不一,一般指春秋时的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他们在诸侯中势力强大,称霸一时 此五霸之伐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五保 wǔbǎo [the five guarantees] 我国农村对无劳动能力、生活无保障的成员实行的社会保险,即保吃、保穿、保烧(燃料)、保教(儿童和少年)、保葬五个方面 五保户 五倍子 wǔbèizǐ [Chinese gall;nutgall;gallnut] 中药名。
为倍蚜科昆虫五倍子蚜和倍蛋蚜寄生在漆树科植物盐肤木或青麸杨等叶上形成的虫瘿 五采 wǔcǎi [the five colors] 即“五色”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史记·项羽本纪》 须臾成五采。
——清·姚鼐《登泰山记》 五彩 wǔcǎi [multicoloured] 泛指各种颜色(五彩,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 五彩缤纷 wǔcǎi-bīnfēn [rainbow;be gandy with primary colours;be blazing with colour;colourful] 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 柔软光滑的斗篷和一排五彩缤纷的勋章 五常 wǔcháng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指仁、义、礼、智、信 [(in feudal China) the five cardinal relationships]∶五伦。封建宗法社会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 三纲五常 [the five elements]∶五行 五城 wǔchéng [officials of five districts in capital city] 指五城御史。
清时京城内分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 京兆五城不敢专决。——清·方苞《狱中杂记》 五城御史司坊 wǔchéngyùshǐsīfāng [cages of five districts,ect in capital city] 指五城御史、五城兵马司及其属下十坊的监狱。
五城御史,巡查京城内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的官。五城兵马司,指挥、掌管京城地区治安的官。
坊,京城分区单位的名称 有五城御史司坊。——清·方苞《狱中杂记》 五代 Wǔdài [the Five Dynasties] 继唐之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统治中原,合称五代 公元 907—960年 五代时始印五经。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五帝 Wǔ-Dì [the Five Emperors] 传说中的五个古代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Dìkù)、唐尧、虞舜 五冬六夏 wǔdōng-liùxià [all the year round] 冬夏不分,比喻不论季节 五冬六夏,他都去烧炭 五斗橱 wǔdǒuchú [chest of drawers] 亦叫“五屉柜”。
装有五个抽屉的柜子 五斗柜 wǔdǒuguì [chest of drawers] 五屉橱,几乎只是为盛放抽屉而设计的有箱盒的家具 五毒,五毒儿 wǔdú,wǔdúr [the five poisonous creatures of scorpion,viper,centipede,house lizard and toad] 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动物 五毒俱全 wǔdú-jùquán [addicted to drinking, *** oking,etc.] 指烟、酒等各种嗜好为五毒。五毒俱全,指样样嗜好都有 这些小伙子,年纪轻轻,怎么学得五毒俱全 五短三粗 wǔduǎn-sāncū [(of stature) short and strong] 形容人身材矮小但很粗壮 五短三粗的身材 五短身材 wǔduǎn-shēncái [short (of stature);be short in trunk and four limb] 指四肢和躯干短小的身材 五反 wǔ-fǎn [the movement,begun in 1952,against the “five evils”] 指一九五二年我国在全国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开展的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运动 五方 wǔfāng [all directions (south,north,east,west and centre)] 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 五方土音。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五方杂处 wǔfāng-záchǔ [place where peoples from all regions congregate;inhabited by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形容城市的居民纷杂,从什么地方来的人都有 五更 wǔgēng [the five periods of the night]∶旧时把一夜分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before dawn;the fifth watch just before dawn]∶指第五更 夜夜达五更。——《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起五更,睡半夜 五更转 wǔgēngzhuàn [wugeng song] 又名“五更调”,民间曲调的一种,每首五叠,一叠十句 乐府五更转曲。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五供 wǔgòng [the five containers in which offerings are put in when offering sacrifices to ancestors] 祭祀时放供品的器皿,包括香炉、两烛台、一香筒、一灯盏、贡品。 五古 五古 wǔgǔ [a form of pre-Tang poetry, usu. having five characters to each line] 每句五字的古体诗 五谷 wǔgǔ [the five cereals of rice,two kinds of millet ,wheat and leans] 指粮食,五谷即稻、黍、稷、麦、豆 五鼓 wǔgǔ [the fifth watch just before dawn] 见“五更”条 戊申晦五鼓。
——清·姚鼐《登泰山记》 五谷丰熟 wǔgǔ-fēngshú [have a bumper harvest] 形容各种庄稼均已成熟,丰收在望。亦作“五谷丰登” 有五谷之实。
——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五谷不分。——《论语·微子》 五官 wǔguān [facial features;five sense organs of ears,eyes,lips,nose and tongue] 指耳、眼、鼻、口、身,通常指脸部器官。
2.求:关于五岳的一些知识,
五岳中“岳”意即高峻的山。
中国古代,认为高山“峻极于天”,把位于中原地区的东、南、西、北方和中央的五座高山定为“五岳”。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开始在五岳修建佛寺、道观,进行宗教活动,每个“岳”均尊奉一位“岳神”(或称“大帝”、“神君”等)作为掌管该岳的最高神祇。
这几座山上的天然风景亦逐渐被开发出来,供朝山信徒游览。于是,五岳又成为中国以山岳自然景观之美而兼具佛、道人文景观之胜的风景名胜区。
唐宋以前,五岳大抵是佛、道共尊,寺、观并存。宋以后,佛教和道教各自依靠政治背景和社会势力彼此展开争夺。
到明清时期,南岳、北岳和中岳仍保持著佛、道共尊的局面,东岳和西岳则以道教势力为主,成为中国道教的中心。 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它们是: 东岳泰山(1532.7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2154.9米),位于陕西华阴市。 南岳衡山(1300.2米),位于湖南衡阳市。
北岳恒山(2016.1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1491.7米),位于河南登封市。
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历代曾有72个皇帝到泰山封禅。 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早已闻名于世界。
名列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安市,长约200 千米,主峰玉皇顶,高1 524米 。山峰挺拔峻秀, 雄伟壮丽,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势。
人们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也有“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的说法。
3.介绍一下关于五岳的知识
泰山又称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等。
名称之多,实为全国名山之冠。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山突兀的立于华北大平原边上的齐鲁古国,因地处东部,故称东岳。
因其雄峙于山东中部,泰安城北,人称“五岳之首”。面积达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
泰山东临波澜壮阔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凌驾于齐鲁大地,几千年来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古建筑主要为明清的风格,将建筑、绘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是东方文明伟大而庄重的象征。
几千年来,泰山成为历代帝王封禅祭天的神山,随着帝王封禅,泰山被神化,因而又享有“五岳之长”的称号。佛道两家,文人名人纷至沓来,给泰山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
道教称第二小洞天,名其岳神为天齐王。泰山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而被称为“五岳之首”,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缩影,而今又成为世界珍贵遗产。
泰山风景名胜以泰山主峰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而成。从祭地经帝王驻地的泰城岱庙,到封天的玉皇顶,构成长达十公里的地府——人间——天堂的一条轴线。
因其气势磅礴,泰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知名度可与万里长城相媲美。
司马迁赞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到“泰山压顶不弯腰”,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都在不断加深着我们对泰山的向往。登临泰山,犹如攀登长城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
泰山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就是泰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同时泰山也是佛、道两教兴盛之地,是历代帝王朝拜之山。
历代帝王所到之处,建庙塑像,刻石题字,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历代名人宗师对泰山亦仰慕备至,纷纷到此游览。
历代赞颂泰山的诗词、歌赋多达一千余首。走进泰山,就是走进历史。
从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顶,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古、丽、幽、妙的摩崖碑碣数不胜数。更兼有慰为壮观的泰山日出、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等天下奇景。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衡山又名南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
由于气候条件较其他四岳为好,处处是茂林修竹,终年翠绿;奇花异草,四时放香,自然景色十分秀丽,因而又有“南岳独秀”的美称。南岳衡山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和神话传说,吸引了历代各种人物,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沉积,宛如一个辽阔的人文与山水文化和谐统一、水 *** 融的巨型公园。
1982年,衡山作为我国著名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湖南衡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7年8月1日,南岳衡山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山巅祝融峰,海拔1300.2米,由于烟云的烘托和群峰的叠衬,构成了“万丈祝融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的雄姿。登临其上,可见北面洞庭湖烟波渺渺,若隐若现,南面群峰罗列,如障如屏,东面湘江逶迤,宛如玉带,西面雪峰山顶,银涛翻腾,万千景象,尽收眼底。
南岳还是著名的佛教圣地。环山数百里,有寺、庙、庵、观等200多处。
位于南岳古镇的南岳大庙,是中国江南最大的古建筑群,占地9800多平方米,仿北京故宫形制,依次九进。大庙坐北朝南,四周围以红墙,角楼高耸。
寿涧山泉,绕墙流注。庙内,东侧有8个道观,西侧有8个佛寺,以示南岳佛道平等并存。
南岳大庙,是一件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珍品,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结构之完整,布局之周密,实属罕见。衡山还是著名的道教名山,汉武帝以南岳名安徽霍山,隋文帝复以衡山为南岳。
道教称第三小洞天,名其岳神为司天王。山有七十二峰,以祝融、紫盖、芙蓉、石廪、天柱五峰为著,祝融又为之冠。
有黄庭观,传为晋天师道女祭酒魏华存修道处。上清宫乃晋道士徐灵期修行处。
降真观,旧名白云庵,乃唐司马承祯修道处。九真观西有白云先生(司马承祯)药岩。
五代道士聂师道亦修道於此。清人魏源《衡岳吟》中赞曰:“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
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县,属秦岭东段。古称太华山,又称西岳。
由中(玉女)、东(朝阳)、西(莲花)、南(落雁)、北(五云)五个山峰组成。远望状如莲花,故称「华山」。
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距西安 120 公里,海拔2154.9米。它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守着古代中国心脏地区,--古称“天府之国”的长安关中地区进出中原的门户,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
1982年,华山以陕西华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华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中华”、“华夏” 皆因华山而得名。
《尚书》里就有有关华山的记载;《史记》中也有黄帝、尧、舜华山巡游的事迹;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唐玄宗等十数位帝王也曾到华山进行过大规模祭祀活动。 华山还是道教名山;《华山记》谓“山顶池中,生千叶莲,。
4.关于端午节的知识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5.五年级知识总概括
第一单元 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等式>方程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6、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 7、4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
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E、解方程F、检验G、作答。 第二单元 确定位置 1、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
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2、数对(x,y)第1个数表示第几列(x),第2个数表示第几行(y),写数对时,是先写列数,再写行数。
3、从地球仪上看,连接北极和南极两点的是经线,垂直于经线的线圈是纬线,经线和纬线、分别按一定的顺序编排表示“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都用度(°)、分(′)、秒(″)表示。 4、将某个点向左右平移几格,只是列(x)上的数字发生加减变化,向左减,向右加,行(y)上的数字不变。
举例:将点(6,3)的位置向右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8,3),列6+2=8;将点(6,3)的位置向左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4,3),列6-2=4。 5、将某个点向上下平移几格,只是行(y)上的数字发生加减变化,向上减,向下加,列(x)上的数字不变。
举例:将点(6,3)的位置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6,5),行3+2=5;将点(6,3)的位置向下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6,1),列3-2=1。 第三单元 公倍数和公因数 1、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2、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用符号[ ,]表示。
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3、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用符号( , )。
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 4、两个素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举例:3*5=15,15是合数。 5、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倍数。
举例:[6,8]=24,(6,8)=2,24是2的倍数。 6、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
举例:15和5,[15,5]=15,(15,5)=5 素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举例:[3,7]=21,(3,7)=1 一个素数和一个合数,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5,8]=40,(5,8)=1 相邻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9,8]=72,(9,8)=1 特殊关系的数(两个都是合数,一个是奇数,一个是偶数,但他们之间只有一个公因数1),比如4和9、4和15、10和21,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一般关系的两个数,求最大公因数用列举法或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用大数翻倍法或短除法。(详见课本31页内容) 数字与信息 1、我国目前采用的邮政编码为“四级六码”制。
第一、二位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三位代表邮区,第四位代表县(市)邮电局,最后两位是投递局(区)的编号。 2、身份证编码规则:1-6位数字为行政区划代码,其中1、2位数为各省级 *** 的代码,3、4位数为地、市级 *** 的代码,5、6位数为县、区级 *** 代码。
7-14位为您的出生日期,其中7-10位为出生年份(4位),11-12位为出生月份,13-14位为出生日期,15-17位为顺序码,是县、区级 *** 所辖派出所的分配码,其中单数为男性分配码,双数为女性分配码。18位为校验码,是由号码编制单位按照统一的公式计算得出来的,其取值范围是0至10,当值等于10时,用罗马数字符χ表示。
6.有关健康知识的小常识至少五条
一、健康小常识之每日宜早卧早起,保证一定的睡眠时间。
二、加强锻炼。每天起床后坚持到空气清新的地方进行早锻炼,持之以恒可精神饱满、神清气爽。
三、健康小常识之早餐要摄取较多的热量 养成每天早餐摄取大部分热量食物的习惯,以便供给人体充足的热量。
四、健康小常识之平衡饮食。多吃一些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以满足春季因人体代谢旺盛而蛋白质需求的增加。
五、健康小常识之吃一些稍微有一些辛味的东西,如葱、生姜、韭菜、蒜苗等;饮食要清淡,油腻的菜肴可使人饭后产生疲惫现象。
六、多吃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功能的胡萝卜、菠菜、南瓜、番茄、青椒、芹菜等黄绿色蔬菜.
七、健康小常识之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健康小常识之宜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例如枇杷、梨、核桃、蜂蜜等有助于减轻症状。
八、健康小常识之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既可中和体内酸性产物,又可补充维生素。例如葡萄干,桔子,香蕉,苹果中都富含这种矿物质。
满意
7.有关于端午节知识
端午节,我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流放汨罗江畔的爱国诗人屈原闻讯楚都被攻陷后,悲愤交加,自沉汨罗江。沿岸百姓纷纷引舟抢救,并抛洒食物防止鱼虾伤了屈原的遗体。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当地群众都要举行这样的活动,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从此,划龙舟、包粽子成为端午习俗的主要内容,这一习俗也逐渐被人称为端午节的来由。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源于纪念屈原
8.五年级科普知识
雷电现象
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积雨云顶部一般较高,可达20公里,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云中电荷的分布较复杂,但总体而言,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放电,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闪电的的平均电流是3万安培,最大电流可达30万安培。闪电的电压很高,约为1亿至10亿伏特。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一千万瓦,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放电过程中,由于闪电通道中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 带有电荷的雷云与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时,它们之间就发生激烈的放电。在雷电放电地点会出现强烈的闪光和爆炸的轰鸣声。这就是人们见到和听到的闪电雷鸣
文言文基础知识
同时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①时人莫之许也,比白话文多见。
1.省主语。
例如?②问今是何世? 4.“者”也”都不用,例如: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或者配合介词“于”引出行为主动者、皂隶之俗哉,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廉颇者,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
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以今代古。
二、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
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
如,“朝”本义是早晨;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莫我肯顾③彼不我恩也。
3.为了强调宾语。
例如;①沛公安在?②富者曰,完全凭句意去判断。
例如刘备,例如:视之。
夫战,勇气也。
粟者? 2.在否定句里。
平时训练要注意积累: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又可以再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甚矣,乌纱之横。
三。
(二)定语后置句 1.“……者……”为标志。
例: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2.“……之……”为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四)主谓倒装句 例,认真比较。
第二节 文言虚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4.省介词,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②唯利是图。
4.介词宾语的前置。
例如,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四、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在动词前边用“见”作为被动标志,例如,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
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何陋之有: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2.“以”为标志的介宾短语。
教材中的偏义复词的数量不多,例如:燕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成名)喜而捕之,(虫)一鸣辄跃去,为(之)一击缶。
例如:秦王不怿,便引申为“朝见,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第一节 文言实词 一、古今异义 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臣战(于)河南。
例如:权起更衣,考场作答要体察语境,(虫)行且速。
2.省谓语动词。
例如: 1.在动词谓语后边也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例如,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筋骨之强(《劝学》) (三)状语后置句 1.“于”为标志的介宾短语。
三;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
5.省量词:“子何持而往?”③微斯人,吾谁与归、朝拜”。
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第三节 文言句式 一,肃追(之)于宇下。
②省介词宾语。
(《虎丘记》) 四、省略句 文言文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
例如。
考生要善于根据相关词句(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
常见的文言被动句有以下几种。
⑥臣本布衣,名词作状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
这“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他义。
例、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例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因此要进行归纳总结。
例。
②三岁贯女。
例如:①此为何若人。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三(鼓)而竭。
3.省宾语。
①省动词宾语,外欺于张仪,非字而画。
二、被动句 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一鼓作气,再(鼓)而衰,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
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作宾语的代词,也都提到动词的前边,例如。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环滁皆山也?④何以效之。
例如:将军战(于)河北,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民之所种。
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例如,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
5.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作为标志,天下袅雄。
5.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①国胡以相恤?②一言以蔽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乃”“则”“即”有“就是”之意。
3.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示判断。
例如:①孔子云。
4.在动词前边用“受”:①而君幸于赵王; 1.在疑问句里、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句 在古代汉语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小学生古文入门这本书里面有全部由哪些古文要题目,最好把内容也带...
(此书包罗甚广,实在无法具述,这里只列题目) ——毛遂自荐 ——四面楚歌 ——按图索骥 ——七步成诗 ——江郎才尽 ——凿壁偷光 ——高山流水 ——胸有成竹 ——指鹿为马 ——投笔从戎 ——暗渡陈仓 ——多多益善 ——千金买骨 ——兵不厌诈 ——入木三分 ——约法三章 ——一字千金 ——一鼓作气 ——纸上谈兵 ——闻鸡起舞 ——退避三舍
文言文基础比较好的近来
文言文翻译主要看重点的实词和虚词的翻译,另外语言通顺就可加分,主要的词翻译对了,就是满分吧,当然句子要通顺. 平时要注意常用的实词和虚词的主要用法,高三大复习是会有专题训练.常用虚词大概有18个.实词用近200个.还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掌握好了这些基础,相信你的文言文水平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高三任务重,你可以和几个同学分工吗?互相帮助,可以省不少时间,我上高三时就是这么做的.试试吧,其实文言文在考试中的分值也不小,翻译大概有8分左右.加油呀!
怎样能学好文言文?读文言文入门可以参考哪类资料?
初学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许多虚词如“之、乎、者、也、矣、焉、哉”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实词要关注动词、副词、形容词等。
等到积累到一定程度(根据我的经验在一个多学期吧),再阅读古文的时候,知道某些生僻实词的情况下一般的阅读不成问题的。
多看、多读、多背、多积累,就渐渐变好了。
至于入门资料,课本上的课文是最好了,难度适中,适合初学。
而学有所长的时候,可以参考《古文观止》《唐诗宋词三百首》《小窗幽记》《围炉夜话》等等。
祝学得开心!
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一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1.“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出自( A )A庄子 B孟子 C论语 D史记2.我国先秦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是(A )A论语 B庄子 C左传 D韩非子3.在《史记》中,用来记叙帝王事迹的是( D )A列传 B世家 C表 D本纪4.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高峰的作品是( B )A《三国演义》 B《红楼梦》 C《水浒传》 D《儒林外史》5.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是( A ) A陶渊明 B王维 C白居易 D王昌龄6.茅盾的三部曲系列小说有( A )A爱情三部曲 B蚀 C子夜 D春蚕7.老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有( B )A茶馆 B骆驼祥子 C断魂枪 D月牙儿8.莫伯桑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成名作是( D )A俊友 B苦恼 C一生 D羊脂球9.下列诗句中运用“赋”法的是( c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C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10.“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巾.”句中所指人物和作者分别是( C )A岳飞、辛弃疾 B周瑜、杜甫 C诸葛亮、杜甫 D诸葛亮、李白二 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把答案填在小题中的括号里.1.1918年( 鲁迅 )在( 新青年 )杂志上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2.《史记》主要包括( 本纪 )、世家、列传、书、( 表 )五部分.3.《诗经》可分为风、( 雅 )、( 颂 )三部分.4.“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苏洵 )、苏轼、苏辙、( 王安石 )、曾巩.5.《短歌行》是( 曹操 )的作品,是一首( 乐府 )旧题诗.6.( 李白 )号青莲居士,其《行路难》属于七言( 古 )体.7.“( 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8.“其身正,( 不令而行 );(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三 解释词语题.每小题4分,共20分.解释下面句中下面划线的词语的含义.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当:对着 2.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字:抚育3.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财物/嫁妆 4.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向:以前四 翻译题.共24分.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季氏将伐颛臾.(鲁国执政)季氏将要讨伐颛臾(鲁国附庸国).2.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沿着水流向东走,到达了北海,向东方看去,看不见水的尽头(对岸).3.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从以上所说的来看,外国人哪里对不起秦国呢4臣欲奉(阙“诏”字)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子我想要尊奉君主的旨意为国效命,但是(我的祖母)刘氏疾病又越来越严重,想要姑且顺从我自己的亲情(侍奉祖母),但是我的请求却不被同意.
请大家推荐学习文言文基础的书和网站我以前没有学些过文言文,没有...
针对问题补充,推荐“安徽文艺出版社”的,我看了一下,内容不错了,适合高中生……“古文观止”的意思是“古代的文章读完了这本书就可以停止读了,所以《古文观止》所选的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优秀的篇目,你有一定古文基础,建议认真细读.除《古文观止》(建议是“上海古籍出版社”或者“中华书局”等出古文比较好的出版社)可以准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一本“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手册”(书店有,几块钱,平时多翻翻,也可背一背上面关于文言文句式的知识点以便对号入座).下面给你关于我大学里学习古典文学作品的时候所用的方法:第一步:初略地朗读(读出声)文章两遍,遇到不会的字词先跳过不读,但要用红笔做上记号;第二步:再次按顺序读文章,但不需要连贯,要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查出不懂的字词,做好注释;第三步:初略的看文章翻译一遍(只能一遍);第四步:回到原文,自己遍读边翻译,这时不要看书上的翻译;第五步:上面就做到了看懂古文,现在只需要对照“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手册”面关于文言文句式的知识点找出你读的这篇文章中的相关句式就行了……看似步骤多,其实并不难,也不复杂,关键是最后一步,要靠你平时积累了.只是一个建议,希望对你有用……
文言文入门的方法
文言文学习是我们中学生的一大难处,就关于如何学好他,我在此发表一下我个人看法。
首先要了解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文言文的特点,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去分析。
例如,先秦散文的倒装句、通假字十分多等。
了解各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作品风格,这样有利于我们去判断文章作者与赏析。
要学好历史,正所谓文史不分家嘛,再说学好历史对文学鉴赏等都有好处。
要多看历史著作,象《诗经》、诸子散文、〈战国策〉、〈文心雕龙〉等,看了不光对文言文学习有好处,尤其是〈文心雕龙〉,对你的文学鉴赏、文学创作都有很大的益处。
再一个要看一些文言文的教程,象语法、诗词鉴赏入门等,但不要看古文通篇翻译的书,这样对你的文言文学习是有害的。
学习文言文,主要是多读,这样才能熟能生巧,在考试时不被题目所吓倒。
文言文是古人所用的语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再使用。
但它是现代文的源泉,仍然以各种方式影响着现代文。
因此,要真正学好现代文,就必须具备比较扎实的文言文基础。
老一辈作家、学者如鲁迅、茅盾、钱钟书、梁实秋等人都有深厚的古文根底,作品中洋溢着浓郁的古典气息,语言简洁准确、典雅传神。
鲁迅先生从年轻时就大量阅读和研究古代小说,这对他后来的小说创作影响很大;茅盾背诵《红楼梦》的功力历来为人称道;钱钟书首先是一代学者,学贯中西,尤以国学见长,其次才是作家。
世人只知有《围城》,而不知有《管锥编》;梁实秋深谙古典,博览经史子集,体现在其散文作品中,不仅是语言的古雅淳厚,收放自如,还有用典之信手拈来,曲尽其妙。
梁氏读书之广与运用之活实在令人叹服。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高中文言文呢?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一、 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
其中,词包括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句可分为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五大类。
系统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弄清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和联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二、 正确断句。
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可用,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正确断句须注意以下几点:理解关键词语,判断词与词之间关系;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赏识;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规律;根据句首和句尾的词语以及句中的惯用语进行判断。
三、 学会正确的翻译方法。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补充省略的部分;调整语序;适当增减。
四、 反复诵读。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多诵读可以培养语感,达到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
此外,古文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可以充分领略作品的音乐美,提高学习兴趣。
展开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步骤是
虽然文言文不是现实中的语言,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已不再使用,但它是现代文的源泉,还在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
所以,要学好现代文,必须有坚实的文言基础。
1.掌握基本知识结构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
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其中,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①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
②古今异义。
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
③一词多义。
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
④通假。
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
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
⑤词类活用。
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句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
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2.断句 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
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表达方法,委婉、避讳的行文习惯等。
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
如文中常以“曰”、“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
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
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等词。
常用于句尾的有与、邪、乎、哉等语气助词和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复音虚词。
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等。
第五,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
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
此外,还可以根据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辞手法来断句。
3.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人们通常以“信、达、雅”作为衡量一篇译文好坏的标准,文言文的翻译也是如此。
好的译文能够将一篇文章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真实、完美地再现出来。
如果将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译得干巴生硬,或艰涩难懂,就没有完全达到翻译的目的,同时也歪曲了原作。
可见,翻译不仅是文言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也反映出译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的总原则。
具体来说,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补充省略的部分。
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谓语、主语、宾语等,要视情况补充完整。
②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都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过来。
③适当增减。
有些文言文的语句,非常精练,言简意丰,翻译时应做适当扩充,以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
相反,有的文章为增加气势,强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样意思而说法不同的句子,这时,翻译就要合并凝缩。
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句子间的关系、修辞手法等,翻译时要完整贴切地表达出来。
4.多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尤其是反复诵读。
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脱离语言环境,干巴巴地去记一些语法规则是很难达到效果的,最好是在阅读过程中,掌握词语的用法及重要的语法现象。
多读可以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语感,以达到能够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
放声的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它可以使我们对文言文有丰富的感性知识。
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阅读可以充分地领略古文的音乐美,增加学习的兴趣。
关于“三国演义中常考的文学常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亚体号的签约作者“桑寄云扉”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三国演义中常考的文学常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三国演义中常考的文学常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
文章不错《三国演义中常考的文学常识》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