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你了解那哪些关于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和礼仪常识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你了解那哪些关于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和礼仪常识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吃月饼,赏月,赏菊花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中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 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虽然祭月的习俗开始年代无法确定,就现有的文字资料来看,汉代枚乘的《七发》中说,“客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并往观潮于广陵之曲江”,这或许是今天中秋后观钱塘潮风俗的由来。
大约到了魏晋之时,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待到宋时,才正式定为中秋节:“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
月饼被列为节日佳品,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佳句。南宋中秋节活动,则更为丰富多彩: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举,或携湖海,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并在江上施放万盏“小点红”(小羊皮灯),灿如繁星,十分可观。明清以来,“赏中秋”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还形成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等特殊习俗。至今,每逢中秋佳节,民间仍盛行赏月、吃月饼和团圆饭以及舞龙、点塔灯等习俗。
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玩兔儿爷
近人金易、沈义羚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述了一位叫荣儿的宫女讲述的故事。当时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这位太后慌乱之中亦未忘旧礼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举行了祭月之礼。
故事说,“晚饭后按着宫里的习惯,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这大概是沿着东北的习惯男不拜兔,女不祭灶罢,太阴君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插在香坛里。香坛是一个方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是方的。街上有时偶然听到晋北人唱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甜不过尕妹妹的温柔。可见,晋北的斗全是方的了。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糊上黄纸,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盘月饼,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另外,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给祭兔时做的。还有两枝新毛豆角。四碗清茶,是把茶叶放在碗里用凉水冲一下。就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我们大家行完礼,就算礼成。我们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点礼仪不周,得罪了神鬼,给自己降下灾难。所以一有给神鬼磕头的机会,都是争着参加,没有一个人敢拉后的!
参考资料:
左右手拱手礼仪的含义
春节即将到来,你知道宋人过春节的风俗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宋人过春节的风俗,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宋人过春节的风俗
宋人过年都要饮屠苏酒,这种风俗在宋代很盛行。屠苏是一种草名,有这种草酿造的酒,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花椒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过年饮屠苏酒正好相反,却是从最年少的饮起的。
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宋代的除夕夜,爆竹之声通宵不绝。《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宫廷高院深墙内燃放爆竹的声音,传到了宫外。宫外大街小巷都有人竞相燃放爆竹。据载,宋朝的爆竹品种不下百余种,有单响、双响、连响。其中,飞上天空才爆响的二踢脚爆竹,包含了现代火箭技术的基本原理,令人惊叹。王安石《元日》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可以算是过年最具特色的民俗事象之一了。
除夕之夜,人们要守岁,宋人席振起《守岁诗》写道:?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宋代农历正月初一,三更过后、五更来临之时,爆竹便响彻天空,便开始了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的活动。同僚亲朋之间拜年互贺新春更是免不了的,有趣的是,在宋代,一些达官贵人因为亲戚朋友太多,时间不够,本人不能亲自前往,就让仆人拿着自己的名片去往别人家,也算是拜年了,周煇《清波杂志》载:?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往。?
清朝皇帝的春节
时至清朝,春节的习俗依旧延续并展现出特色。据专业人士介绍,对皇帝而言,春节更主要的,还是进行一些外事交流。当然,皇帝过年也会贴福字、放鞭炮、吃年夜饭,这些也都是满族习俗,只是通过精心制作,更加礼仪化、典范化了。但在盛大辉煌的场面背后,皇室也有节俭的一面。比如,皇家过年时用的对联采用挂的方式,而非民间人们常用的粘贴。这样不仅用起来干净,而且如果保存得法的话,可以多次使用。像目前摆放在沈阳故宫的一副皇家对联,就是光绪年间的,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放鞭炮有讲究
清宫过年放爆竹有讲究:自腊月十七开始允许放爆竹。乾隆时期的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记载:自腊月廿四以后,皇帝自寝宫出,每过一门,必鸣爆竹一声。当值的军机官员遥闻爆竹声,自远而近,就知道圣驾已经到了乾清宫。
皇帝过年休5天
皇帝一般在腊月二十六日?封笔?、?封玺?(春节期间不办公),在正月初一的大典上重新?开笔?、?开玺?。而大臣们会早早就备好?表?
(对皇帝歌功颂德的奏章)呈献给皇帝。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大小官员们,也在这时向皇帝所在的方向遥拜。这时,皇帝便将早已备好的装有?如意?的荷包,赐给身边的八旗子弟、宫女太监们。而荷包里的?如意?通常有金如意、银如意、玉如意和银钱几种。往往这个时候,身份最为低微的人获得的赏赐最多。
漱芳斋开笔书福,赐福苍生
腊月初一起,皇宫里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如大扫除,制作鞭炮、花灯,准备食物、压岁钱和供品,添置新衣,更换陈设等,可谓事无巨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皇帝要?开笔书福?,这意味着?赐福苍生?。乾隆、嘉庆皇帝每到开笔日,都要到位于西六宫北、重华宫东、紧贴御花园的漱芳斋书写第一个?福?字。漱芳斋平面呈?工?字形,有前后两座厅堂,中间有穿堂相连。前殿与南房、东西配殿围成独立的小院,其间有游廊相连。前殿东次室额题?静憩轩?,为乾隆年少时的读书处。后殿名?金昭玉粹?。南房北面接重檐四角攒尖顶亭式戏台一座,与前殿相对,是乾隆即位后修建的单层戏台,作为重华宫宴集演戏之所。清帝书写的第一个?福?字一般要挂在乾清宫的正殿,其余的张贴于后宫等处,有的则赐给王公大臣。
民间过大年要贴门神、贴春联,清代宫廷也不例外,宫里准备的春联、门神和宫训图也是颇具特色。与民间习俗不同的是,清宫中的春联不用红纸,而是按照满俗,清朝内廷及宗室王公等用白纸或白绢,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满族早期有一个风俗叫尚白贱红,就是说崇尚白的颜色不愿意用红的颜色,为什么呢?因为早期满族是狩猎民族,红的颜色对猎人来说是一个不好的颜色,在森林里面或者雪原里面红的颜色是最容易受到野兽攻击的颜色,所以猎人一般不穿红衣服。而白色恰好是雪的颜色因而得到了满族的青睐。
满族的先辈认为白色是吉利的颜色,但随着受汉文化影响的不断深入,满族的平民百姓想法首先转变了,满族平民百姓开始贴红色对联了,而白色对联渐渐成为清代皇宫的专用色。
春联的书法最初用满文,清中叶后改用汉字。宫廷的春联对仗工整,词藻华美,但由于内藏典故太多,现代人一般看不大明白。宫训图是宫廷专用的,其上绘历代有美德的后妃故事一则,专门用于东、西六宫,作为后妃的榜样。
清宫所挂门神更加豪华气派,均先装裱在安有铜饰件的框内,在粗绢或布上绘制,用黄绫沿边。门神分为?将军?、?福禄?、?娃娃?、?判子?(钟馗)四种,不同的场所,要挂不同的门神。
保和殿赐宴外藩,行辞岁礼
除夕,真正的庆典开始了。凌晨寅时左右,皇帝起床到宫殿各处拈香行礼,鞭炮声中邀请各处神佛来宫里过年。午刻,皇帝到三大殿之一的保和殿举行赐外藩蒙古王公来朝的筵宴大礼。保和殿有?志不外驰,恬神守志?,方能福寿安乐、天下太平之意,平面长方形,重檐歇山顶,建筑上采用了减柱造做法,将殿内前檐金柱减去六根,使空间宽敞舒适。殿内匾额为乾隆御笔?皇建有极?。
根据清代的文献记载,赐宴外藩时皇帝御筵设于宝座前正中,外藩大臣的宴桌围绕左右,殿前丹陛上按品级摆满宴桌。保和殿屋檐下和中和殿北檐下有皇家乐队,殿外东隅等待着舞蹈、杂技、百戏的表演者。皇帝驾到后,依次进行燕礼、奏乐、进茶、进爵、行酒、进馔、乐舞、杂技、百戏、宴毕谢恩等礼节。
现代春节习俗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春节联欢晚会
春节联欢晚会,通常简称?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1983年,央视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应该说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这台晚会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每年除夕夜必看的电视大餐。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开创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先河,且引发了中国电视传媒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它的成功不仅牢固确立了自身的地位,而且在中央电视台衍生出系列类似的节目,如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曲苑杂坛、春节戏曲晚会、春节歌舞晚会、各部委春节晚会(如公安部春晚)、以及国庆、五一、中秋、元旦等各种节日综艺晚会。随后,全国大大小小的地方电视台频频效法并力求创新。
猜你喜欢:
1. 春节走亲访友礼仪常识
2. 为什么春节要大扫除
3. 宋朝怎么过春节
4. 宋代春节习俗
5. 春节风俗传说文章
中国餐桌上的礼仪
拱手
也称“拱”、“作揖”。汉放等的交际礼节。见面时,双手合抱举前,向对方致意。上古时已有此俗。最初大概是模仿带手枷的奴隶,意为原作对方奴仆,供其使唤。今有些老年人也行此礼。武术比赛、街头献艺时,或演员上场亮相时也行此礼。
拱手礼:属想见或感谢时常用的一种礼节。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双手互握合于胸前。
一般情况男子应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女子则正好相反;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男子为左手握拳在内,右手在外,女子则正好相反。
拱手礼始于上古,有模仿带手枷奴隶的含义,意为愿作对方奴仆。后来拱手逐渐成了相见的礼节。尤其是近现代,已基本成为本地区人民群众主要的交往礼节之一。
拱手礼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从西周起就开始在同辈人见面、交往时采用了。古人通过程式化的礼仪,以自谦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敬意。国人是讲究以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来表现出“敬”的,而不像西方人那样喜欢肉体亲近。这种距离不仅散发着典雅气息,而且也比较符合现代卫生要求。所以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仅是最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
亚商一直把读者视作最最亲密的朋友,也希望能成为您的挚友,朋友之间见面,自然要行拱手礼。
如果您是一位外国朋友,您一定也能从这个具有中国文化气息的问候中感受到我们的热情,您也许还会给我们回一个拱手礼。葛优说,他曾有幸和马龙·白兰度就餐,当时这位国际巨星一见面就先行了个拱手礼。
这个“礼”也是亚商春节送您的第一个“礼”。从亚商给您行礼的今天开始,2005年中,我们要经常给您送“礼”,向您传授礼仪常识,帮您改正失礼之处,在人与人之间营造和谐。
大约百年前,一向施拱手礼的中国人行起握手礼。握手礼来自英国。就民俗而言,只有英国(以及受英国影响的英联邦国家)等少数国家有见面握手的民俗习惯。意大利、法国等施行混合礼节(有握手,也有其它)。其它大国家,日本人行鞠躬礼,美国人行招手礼(同时喊“HELLO”),俄罗斯行拥抱礼,都不行握手礼。由于英国的“日不落帝国”的地位,握手成为世界通行的外交礼节。
中国人把西方外交礼节当成了自己的民俗礼节。一提到“外交”二字,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策略”、“手段”、“韬晦”。在外交场合,即使是和敌对势力谈判,也要装模作样地握手,双方都会千方百计通过晚伸手、轻握、主动撒手等方式压制对方,抢占“外交”先机。握手成为一种谋略,握手之前一般都要思考怎样握,以有备无患。我看到过这样一幅漫画:两位外交官面带笑容地握手,脚下却互相踢绊。看到这样漫画对握手已恶其三分。为何中国人非要引进用于外交场合的握手礼?原因很简单:英国军舰开到哪里,就强迫那里的人接受自己的语言与礼仪。渐渐地,英语变为世界语,独属英国的握手礼变成世界官方外交礼节。
握手礼的普及有其历史背景。约百年前中国发生一场空前绝后的思想、文化大变革。总的说,这场变革泥沙俱下,既有思想解放的积极一面,也有文化虚无主义的消极一面。握手礼取代拱手礼就是文化虚无主义的结果。在当时文化与政治氛围下,拱手礼使中国人感到自惭形秽。人们纷纷以见面握手为时尚,未几,握手就被定着为中国人的基本寒暄礼节,拱手美俗(含见面客套语)则不翼而飞。
握手礼远不如拱手礼优美、自然。拱手礼优美大方,相隔数十步亦可为,而且可以同时施与多人,绝无传染疾病之虞(也不会因身上有异味而讨人嫌)。握手时的第一反应是产生“外交”感觉,握手与心交大为扞格,多有不便(伸手时间、距离、用力程度甚至握与不握都须斟酌)。男女之间握手尤为尴尬(按照不成文惯例,握手时用力则表示在试探对方,若对方响应则表明心仪),操作不当容易产生误会。
明明拱手礼优于握手礼(无论从科学性、实用性看还是从审美角度看皆如此),中国人却偏要弃拱手礼而就握手礼,使今天的中国人只能通过影视作品欣赏古人寒暄时的风采——原本我们就应该如此的。
拱手礼历史悠久,《论语》中有“子路拱而立”的记载。从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伦理学的角度考察,良风美俗既是一种传统文化资源,又是稳定社会秩序、增强民族认同的一种机制,利用得好,可以降低犯罪,融洽人际关系,从而大大降低“人际成本”(社会为协调人际关系而必须的付出)。
中国人改行握手礼有一个非常蹊跷之处。握手礼取代拱手礼多少有些违背当时的风气。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价值取向是崇美的,唯美国马首是瞻。在此时期,中国的医学、教育、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工程学、政治学等领域都深受美国影响。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作“文化帝国主义”。惟独最基本的见面寒暄的礼仪风俗,中国没有学习美国,而是引进了握手这一不伦不类的外交礼节。
号称“礼仪之邦”的中国,取世界通用的外交礼仪为己用,而将自己的礼仪弃之如粪土,将礼仪的民族性消灭得干干净净。今天,面对世界“文化市场”上民俗遗产越来越看好的形势,能说什么呢?只能说是奇耻大辱。
我盼望国民早日觉醒,为拱手礼平反,还中国以“礼仪之邦”之实。
传统文化常识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今餐桌礼仪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中国餐桌礼仪入门篇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用餐对于家居生活是头等大事,体现个人素质和品味 眼睛看准食物才能动筷子 斟茶的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设宴原因有喜有悲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贺,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中国节日如中秋节等,中国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的亲戚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中国人十分重视聚首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灶君中国人不单止十分尊重吃的艺术及礼仪,甚至会敬拜由“火神”衍生而来的“灶君”,他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事件之发生,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整的鸡、烧猪、多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他们通常会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数个小时后才拿走食物。吃的礼仪与迷信有何关系?客人与传统的中国家庭同桌用饭,须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习俗,用饭时注意不要触犯多样的禁忌,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的,用饭时犯了禁忌,便会惹来衰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著渔船会翻沉,这是由於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谓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止是不礼貌,亦意味著「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用餐俗例在饭食方式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点不同,西方人喜欢各自品尝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国人则有一定的用饭规例,他们喜欢叫数碟佳肴,放在饭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饭共同配
传统文化常识是什么意思?传统文化是指祖先留下来的艺术、思想、道德、宗教、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内容,涵盖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各个领域。而传统文化常识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具备的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和素养,这些知识和素养包括习俗、礼仪、风俗、民俗、传统节日等等。
习俗是传统文化常识中的重要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习俗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比如过年时必须贴对联、吃年夜饭、给红包、放烟花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习俗。人们遵循这些习俗,不仅能够维护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还能彰显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敬仰。
风俗也是传统文化常识中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各个地方都有各自的风俗习惯。比如广东人过年吃糖果,湖南人喜欢过端午节吃粽子,这些都是各地区特有的风俗。这些风俗习惯,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中的重要部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这些传统节日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传统节日不仅能够传递人们的情感和感情,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统节日,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从而更好地继承和传承这份文化。
关于“你了解那哪些关于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和礼仪常识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亚体号的签约作者“平文”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你了解那哪些关于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和礼仪常识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你了解那哪些关于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和礼仪常识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
文章不错《你了解那哪些关于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和礼仪常识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