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网上有关“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我们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时时处处都能明显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我们作为一线的教育者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有别于其他学科。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学生学习儿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呢?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尝试,我总结了点滴体会。下面我就这个问题来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恳求各位同行批评指争,以求共勉!一、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对其产生了无穷的兴趣之后,就会积极地去完成。学习也一样,我们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兴趣的培养,将取决于学习态度的培养。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逐步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实际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借助可用素材,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总是巧妙地把科学的学习内容寓于生活实例当中,把科学知识与生活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在富有兴趣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真知。例如,我在教学《铁生锈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生活当中有哪些东西容易生锈,然后再在课堂上呈现一些生了铁锈的金属,如生了铁锈的自行车车轮,爬满了铁锈的金属锁头,长满铁锈的铁钉等等,让学生进行观察这些生了锈的金属,并适时的设置悬念:为什么这些金属会出现这种生锈的现象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达到培养科学素养的预期目标。二、巧妙创设学习情景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科学课程新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因此,我们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精心的创设奇妙的问题情境,有效地引领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借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以达到真正实现以探究为中心教学要求,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我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时,导入时我巧妙地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自然界中存在许许多多不同的声音,我们每天都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声音让人听起来心情郁闷,有的声音让人起来心情舒畅顺势播放两段不同节奏的音乐让学生欣赏,请学生细心感受两段音乐的不同效果,之后引出以下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怎么来的吗?它们又是怎样产生的呢?相信在这样的音乐情景的熏陶下,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定能被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也会自然而然的被激发了,那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决定性因素也就得到了落实!。三、注重实验操作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具体措施。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他们对所有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合作伙伴。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他们像科学家们一样,在数次的科学实验活动中进行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减少知识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在互相研究中进行学习,让他们大胆猜想,想其所想。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实验操作这一环节的教学,总是尽可能的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他们在亲身经历实验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学《铁生锈了》这一内容时,不是抽象地笼统的告诉学生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反应,铁锈与铁不是同一种物质这些知识点,而是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得出结论。又如,在教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一内容时,我也是通过实验操作来引领学生理解,它们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出了一种既不同于米饭,又不同于淀粉的另一种蓝色物质。还有,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为了让学生弄明白: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在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击打鼓面上放有米粒的小鼓;用力弹拉皮筋;敲击铜钹放进水里等实验,有效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而概况出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这样一来,学生们对声音的产生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比起老师直接告诉答案的效果要好得多。在科学学习研究中,实验操作是少不了的,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玩中、在实验中异想天开,在玩中求知,玩出科学的真谛!四、提倡多元化评价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催化剂。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与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个课程宗旨。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实际中,要大力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指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把这一催化剂落到实处,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科学探究方面,应注重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在科学知识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诸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和应用情况。,而不是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信息。哪怕是学生的一个新颖的设计方案,一个大胆的假设,一次为获得成果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一项富有创见的调查,一次愉快的合作,一项观察日记都能充分的反映学生的有关素质及水平,我们教师都能从中得到意外的发现。哪怕是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赞叹,就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因为这样的评价,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习创造和谐愉快的外部条件,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讨论、表达中来。同时在教学中要淡化终结性评价,突出过程性评价,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当今社会发展越快,学科分化越来越细致,科学课的正式开设,“科学素养”这个名词应运而生,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学素养呢?

素养被定义为一种特殊的能力和行为模式。是指人们在工作、生活、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理解和运用印刷信息开发自己的知识潜能的能力。

科学素养一词是由英文翻译而来的。英语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跟学者有关,指有学识,有文化;另一种是真对一般公众而言的,指能够阅读,能够书写。在新的课程标准里北京师范大学郁波教授是这样给科学素养定义的,科学素养有三个层面的解释:一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基础学科知识,二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三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生活方式。

据我分析,科学素养就其概念本身有其鲜活的一面,这和科学技术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代是息息相关的。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

明确了科学素养的含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基本的科学方法义,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基本的科学方法,

即是通过假设----验证----结论的方式来得出结果。培养这样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会盲目冲动,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科学方法是从事学科探究活动所必须采用的一些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也就学会了“真刀真枪搞科学”的真实本领,就能在自然探索科学的过程中,获取科学新知、发展科学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实践,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指出“不该说,读书努力就是好学生。应该说,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才是好学生。”科学课所特有的学科特点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因为,各种自然观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大多是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认识的。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按一定的要求对研究客体,包括实物、标本、模型以及有关的实验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实验和操作,使学生获得更直接、更清晰、印象更新的认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训练而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工作、研究,乃至创造发明等打好不可缺少的素养基础

(2)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勇于参与、经历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学生学习科学,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去自行探究科学,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并让他们在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3)课外延伸,拓宽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

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在学生已理解了一定的科学概念,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之后,教师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去进行一些新的或较深层次的探索,这是学生从学习知识到灵活应用知识的一个深化过程,一个知识有效迁移的过程,更是思维与能力的重要表现。由此,科学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拓宽了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也大大丰富了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和内容。

总之,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阵地,要在科学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实践、创新,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探索,不断地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灵上播撒科学和创新的种子。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7)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崔蕴轩的头像
    崔蕴轩 2025年11月19日

    我是亚体号的签约作者“崔蕴轩”

  • 崔蕴轩
    崔蕴轩 2025年11月19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我们生...

  • 崔蕴轩
    用户111905 2025年11月19日

    文章不错《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亚体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